为了深入了解花边对于萧山人们的意义,近日,杭职院达利女装学院团总支“非遗传中华,花边满钱塘”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萧山区坎山镇,挨户走访曾经挑过花边的老人,共同探寻老人们的制作花边岁月印痕。
萧山花边,又称萧山万缕丝、万里斯,是浙江省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因产于萧山区而得名。萧山花边是直接用线编结挑绣花边,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抽纱刺绣,与中国民间抽纱技艺交融,花边工艺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几十年前的浙江萧山,几乎所有的妇女都会在工作、务农之余挑花边来补贴家用。从采访老人口中了解到,花边与她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同学问及做花边辛不辛苦时,“辛苦”的回答也不约而同,“挑花边跟干农活一样辛苦嘞”、“挑花边挑来的钱可以补贴家用呀”。她们是父母的女儿、家里的妻子和孩子的妈妈,每天挑花赚钱,养家糊口,肩负起家庭责任。各式各样的因素都加入她们的人生,互相纠缠,最终成了手心理不清的纹路。大部分的萧山女性都是从六七岁就开始学挑花边,六七十年的坚持,有的老人现在都仍然坚持挑花边。
提到花边,她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温馨的笑容,这是花边带来的一种家庭地位和自我价值的认可。在采访中,一位耄耋老人笑着告诉采访人员,“挑出来一张细线花,非常高兴的嘞”,“当年会挑花边的女孩子更好嫁人呢”。倘若问她,做花边的时候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她说不出来。但她沉默时眼里翻涌的情绪已经是最明显的回答。她看着远方,像是在看时间的缝隙,看她这被时代塑了形,被光阴定了论的大半辈子。
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吃苦耐劳,可谁又真正听得那份勤劳下的辛酸、当时物资匮乏下的无奈。花边,大概就是那个年代,那个女性正在进行但还没完全解放的年代,通向明天的梯子。这千万的针针线线,可以驱散夜里对明天的不安。现在看到的花边成品很绚丽,但背后却更多的是一种平淡与坚守,是她们日日夜夜的一针一线的付出,月光下她们扯动丝线的样子,便是世间最美好的模样。
在采访过程中,老人们拿出家中存有的花边成品,学生们团团围在老人身旁,撑着下巴听着老人娓娓叙说,仿佛老人们对于花边的浓厚感情也正缓缓的流向同学们。在她们那个年代,花边是属于一种谋生、补贴家用的寄托。这份花边的艺术性,让她们所谓的“赚钱”、“谋生”显得不再那么的单调和枯燥。
萧山花边传承中的“大手拉小手“终究会是时代印记的传递。通过老人们真挚的感情流露,新时代青年们也许会渐渐明白,花边是一个带有掌心温度的珍品。老一代人终将老去,这温度,需要他们继续传承下去。每一次触摸,都是历史的传承;每一次的创作,都是对传统的致敬和对未来的期许;每一次的创作,每一次的绘制,每一次的缝制都是他们对技艺的坚守和热爱。这份坚守,源于对手艺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老人们说,“绣花是细心活,要精工细作”。花边也是,正是因她们严格把控细节,精确到一针一线,每一个针法都熟记于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心血,用那份淡泊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才能将不起眼的细线幻化为夺目的花边。她们用针线走成川流,让这一根根一毫米不到的细线,经过日夜不断的钩、攀、绕、缠、綴后,变得生动。唯有凭借这份对花边艺术的热忱和精益求精,千针万线才得手中方寸。
本次寻访活动系萧山花边国家非遗技艺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重要载体,为杭职院达利女装学院培育更优质的萧山花边大师班学生提供有利条件。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挖掘萧山花边非遗技艺,开展萧山花边非遗技艺宣讲体验活动,为萧山花边非遗技艺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